“融长接沪” 山海牵手-9游会

来源:安徽日报 发布时间:2023-11-17 15:15 浏览次数: 字体:【    】

新安江皖浙联接地歙县街口段。本报记者 潘 成 摄


黄山至千岛湖高速歙县深渡服务区。本报记者 潘 成 摄


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在皖南古村落宏村旅游观光。本报记者 潘 成 摄

“清溪流过碧山头,空水澄鲜一色秋。”秋天的黄山,层林尽染,分外迷人。

秋天,有最美的丰收喜悦,也有火热的奋进场景。在黄山,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东风浩荡,山海牵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。

主动靠上去,争当上进生

——从观念转变入手,开展体悟实训,建立全面对照学习机制

从空中俯瞰,黄山市的形状犹如一片枫叶,镶嵌在皖浙赣闽四省交会处。

黄山市地处安徽南大门,与长三角区域地缘相近、人文相融,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战略腹地。近年来,伴随多条高铁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,黄山市成为全国“50 4”铁路枢纽城市、皖浙赣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,一小时通达杭州都市圈,两小时通达长三角,五小时通达京津冀和粤港澳地区。

山这边、山那边,黄山市交通能级的提升,拉近了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时空距离,但发展差距如何缩短?

发展的差距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差距。从2021年5月起,黄山市实施“千名人员体悟实训工程”,选派1711名各级干部、企业家到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地,开展不少于3个月的沉浸式学习。

“解放思想、转变观念首先从干部队伍入手,选派外出学习的干部人数接近全市公务员总数1/10。”黄山市委组织部负责人告诉记者,选派的干部几乎覆盖所有市直部门、各区县各乡镇和产业园区,重点选派“一把手”、领导班子成员、优秀年轻干部等,派最该出去学的人、到最该学的地方去。

今年起,黄山市建立全面对照学习制度,明确具体对照追赶对象,将体悟实训的范围扩大到村支书、新农人、教师、记者等群体,全方位、多层次、立体化推进干部人才交流。上半年,该市先后组织4批130余名乡村书记,赴浙江丽水、湖州等地24个乡村学习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促成60余个乡村与丽水、湖州等地乡村缔结合作协议。8月,黄山市与上海市杨浦区启动共育创新型干部“新锐·扬帆”计划,互派干部跟岗锻炼。

叶华芬是祁门县凫峰镇党委书记,也是黄山市第二批赴浙江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体悟实训的小组长。在她的倡议下,徽州区西溪南镇琶村、黄山区新明乡猴坑、休宁县源芳乡梓源、黟县宏村镇宏村和祁门县凫峰镇李源5个村的村支书,借鉴湖州“五村联建”打造共同富裕未来乡村经验,发起成立了黄山市首个跨区县乡村发展联盟,在基层党建、文旅融合、基层治理、和美乡村建设、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,开展学习交流、合作帮扶。

揣着问题学,带着感悟回。2年多来,黄山市外出学习人员形成调研报告近200篇,推出微改革70余项,并通过400余场分享会、57堂专题实践课、“青年创客季”体悟实训主题活动等形式,让“出去过的有干劲,没出去的想出去”,在比学赶超中争当上进生蔚然成风。去年底,黄山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。

精准接上去,争当特长生

——从产业合作破题,发挥特色优势,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

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的新安江,如一条绿带百转千回下钱塘,是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生态屏障。

新安江是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。试点11年来,上下游密切协同,加强源头保护、系统治理,创新共保机制,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,“新安江模式”推广到19个省份、15个跨省流域。

试点的成果,不仅是制度创新,还有“生态 产业”的逻辑创新。

金秋时节,坐落在黄山市黄山区的农夫山泉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正酣,到明年底,消费者将能喝上来自黄山深处的农夫山泉。基地负责人介绍,项目全面投产后,预计可年产饮用水160万吨,为当地创造税收1.5亿元,提供就业岗位约300个。

农夫山泉生产基地项目落地黄山,是浙皖跨省协作生态治理成效的体现,也是上下游合作发展绿色产业的结果。

如今在黄山大地,所有生态产品正在逐步实现价值转换。走进总部设在黄山市的安徽省生态产品交易所交易大厅,大屏幕跳跃着的交易信息涵盖农村产权、林业碳汇、水排污权、用水权、用能权等10余种要素。

生态是黄山市最亮丽的底色,也是争当长三角“特长生”的资本。近年来,该市全面链接长三角大市场,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、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和休闲度假“大花园”,深化“双招双引”,发展全域旅游,大力发展绿色食品、生命健康、绿色制造等新兴产业,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。目前,黄山市七成游客来自长三角区域,五成以上招引项目来自沪苏浙,四成左右农副产品销往长三角市场。

10月7日,计划总投资28亿元、由三航数字技术(浙江)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黄山航空航天航海文旅项目,列入全省第四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集中动员项目,意味着杭黄绿色产业园将多出一位新成员。3年前,杭州、黄山两地政府牵手合作,建设杭黄绿色产业园,共同打造新安江流域上下游绿色产业集群,并入选安徽省首批18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。

据杭黄绿色产业园运营方介绍,该园区围绕数字安防、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,加强杭黄两市在数字经济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文化创意、商贸金融、绿色农业等领域合作。目前,园区累计签约沪苏浙项目36个,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个,在谈项目10余个、总投资近百亿元。

全力融进去,争当优等生

——从“融长接沪”突破,共享“同城待遇”,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

“我看病总共花了13万余元,其中9万多元由医保基金直接支付,现在异地看病真是太方便了。”前不久,黄山市一位参保居民转到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,通过手机自助备案,顺利进行了异地结算,避免了高额的资金垫付。

让数据多跑路,让群众少跑腿。黄山市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和“皖事通办”平台,推进电子签名、电子印章、电子证照、电子材料应用,实现社会保障卡、高等教育学位证书、取水许可证等24类高频电子证照长三角地区互认共享,教育、社保、企业登记等多个领域的76项政务服务事项长三角“一网通办”。

今年9月,黄山市上线长三角政务地图公安主题地图,涵盖车辆检测、车驾管服务、交通事故处理、出入境服务、户政服务等生活中涉及的热门服务内容,上线派出所、政务中心等各类公安场所121个。

融入长三角大家庭,越来越多的黄山市民和投资者享受到了政务服务“一网通办” 、异地办事“同城服务”。

“融长接沪,关键是要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,让群众办事更便捷,让城市发展更有质量,尽快迈入优等生行列。”黄山市发改委负责人告诉记者,近年来,黄山市围绕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,常态化对标沪苏浙营商环境创新举措,促进产业协作、政策协同、项目共建,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、生态环境共保共治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。

今年6月,皖浙两省签订新一轮新安江—千岛湖生态补偿协议;9月,国家层面正式印发《新安江—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方案(2023-2027年)》,流域上下游联手打造皖浙1号旅游风景道,加快推进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,全面深化文旅融合、园区共建、产业协作、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,从“一水共护”迈向“一域共富”。

“近年来,黄山市与上海市杨浦区、奉贤区、长三角创意委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,协同推进上海皖南农场高质量发展,加快提升上海湾谷斐迪园运营孵化成效。”黄山市发改委长三角办公室负责人介绍,2019年,黄山高新区在上海投资建设反向飞地—湾谷斐迪园,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共建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,政府引导、企业参与、园区共建、利益共享的“飞地效应”正日益放大。

“涛来势转雄,猎猎驾长风。”新时代新起点上,黄山搭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快车,强力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,加快构建与黄山生态环境相适应、与徽州文化底蕴相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让群众在一体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。(吴江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