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:消费扶贫 你我同行-9游会

来源:安徽日报 发布时间:2020-09-15 09:30 浏览次数: 字体:【    】

推动1200多种扶贫产品上线,铺设3万台消费扶贫智能专柜,值全国9月“消费扶贫月”活动期间,我省吹响了“千企参与,万人同行”集结号。

“俺村产品不愁卖”

9月7日傍晚,泗县山头镇惠庙村脱贫户王玉侠早早吃了晚饭,来到自家菜地里采摘西红柿、黄瓜等蔬菜。

“现在种菜省心多了,不再愁销售,从合肥来的客商的大货车直接来我们这里收购农产品,我只需把菜采摘下来,就能拿钱啦。”王玉侠乐呵呵地对记者说,她家种了6亩地的蔬菜,一年收入4万元,实现了稳定脱贫。

惠庙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刘良宏介绍,为深入推进消费扶贫行动,搭建产销对接平台,驻村工作队和派驻单位——合肥学院积极联系,加大了消费扶贫力度,建立了合肥学院与泗县脱贫攻坚“面向采购”供应基地。

“蔬菜、土鸡蛋、黄豆、大米……只要村民能够出售的农产品,我们学院的食堂就大量采购。”刘良宏说,自今年初以来,合肥学院已在帮扶村定向采购农产品30万吨,不仅让当地农户结束了上集市卖菜的历史,也激发了农户发展小菜园、小果园等庭院经济的积极性。

“一根葱不嫌少,一车瓜果也不嫌多,老百姓家中只要有农产品,多少都可以拿到村头来卖。”村组干部的前期宣传,让前来售卖农产品的群众络绎不绝。

临近中秋,泗县工会发动广大职工参与“消费扶贫”。草庙镇的黑葡萄、大庄镇的曙光梨、屏山镇的油蟠桃成为职工预订的“抢手货”。

在泗城镇胡陈村,63岁的贫困户许万春,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,有了自己脱贫增收的“新农具”——电商销售平台。今年,许万春养了200多只鹅和100多只土鸡。

“只要把农产品信息往电商平台上一挂,很快就有人下单,还有人留言要提前预定呢!”许万春说。

“消费扶贫使泗县贫困村产业的供求矛盾得到有效化解,群众自主脱贫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得到了进一步激发。”泗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邓素英说,下一步泗县将借助成为2020年农民丰收节主会场的契机,加大全县特优农产品的推介力度,让更多农产品登上大舞台,同时把好消费扶贫质量关,“不仅让消费者成为特色农产品的‘头回客’,更要成为‘回头客’。”(何雪峰 单珊)

山货直播销路广

9月8日一大早,位于宣城市泾县黄村镇的安徽泾县海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热闹起来。记者走进包装车间,只见工人们已经忙活开了,有的对收购来的家禽清洗、晾干,有的将已经包装好的牛肉、菜籽油、麻油、黑木耳、干香菇等分类发货。

2013年,黄村镇人佘王剑回乡创业,创办了安徽泾县海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。通过“电商 公司 合作社 农场 基地 贫困户”的经营模式,公司把发展电商作为经营的重要内容、扶贫的重要载体,拓展了微信公众号、微信小程序、平台网店、带货直播间等销售渠道,将本公司以及本村、本县、特别是贫困户的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,助力脱贫攻坚。

在公司一楼直播间里,葛粉、笋干、蒲包干子等各色农产品摆满了货架,上午的直播已经开始了。

“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试水直播,现在蒲包干子供不应求。”赵学斌告诉记者,“除了发展电商,我们通过公司平台建立了扶贫‘直通车’基地,畅通消费扶贫‘最后一公里’。”

据了解,该扶贫“直通车”基地通过“三直三通”对接贫困村、贫困户,直接收购贫困户的农产品、直接安排贫困户就业、直接与贫困户合作发展产业,畅通贫困户销售渠道、畅通信息资源网络、畅通贫困村发展空间,建立农产品电商销售与采购平台,最大限度地为贫困户宣传、推介、销售各类农副产品,助力贫困户就业,以实现帮助贫困户解困济难的目标。

黄村镇安吴村的贫困户章征林正是受益人。记者来到他家时,章征林已经和家人准备好今天要发货的2件鸭子、6件板栗。

“吃了午饭,我就去公司发货!公司提供成本价的包装、物流等服务,下午还要在公司做一场直播。”肢体残疾的章征林坐在轮椅上,侃侃而谈,“公司离家特别近,我自己去就行。以前不知道能做些什么,现在我每天忙忙碌碌,很充实!2016年脱贫了,现在每年能收入二三万元。”

“今年上半年,我们采购农户滞销的辣椒、番茄、豇豆、土鸡、土鸭等农产品达140.6万元,其中贫困户滞销产品64.8万元,解决了贫困户销售难的当务之急。”赵学斌说。(罗鑫)

黄梨香引采摘客

9月9日上午,在蒙城县漆园街道淝河村一处梨园内,层层叠叠的绿叶下,挂满了黄橙橙的梨子,三五成群的顾客在梨园内嬉笑着享受采摘乐趣。

“在这儿既能买到新鲜便宜的水果,又能为扶贫事业做贡献,真是一举两得。”正在摘梨的周女士笑着说,前几天,她看到朋友圈转发附近贫困户梨园种植的梨子滞销,便利用周末带孩子来体验采摘乐趣,“采摘的体验很好,回去动员亲朋好友再来。”

“有了村里的帮助,这下心里更有底了。”一旁的贫困户毕道华说,2017年,他在村两委干部的鼓励下种了7亩梨树,今年梨树进入盛果期,在丰收之际,销路却成了难题。

淝河村两委在得知情况后,鼓励党员干部率先带头购买,并转发朋友圈、发布微信群,发动周边群众前来购买,同时对接电商平台,拓宽销售渠道。

今年以来,蒙城县着力做好“消费”文章,多形式发出消费扶贫倡议,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消费扶贫行动,发挥各级党政机关、国有企事业单位、群团组织、医疗单位等在消费扶贫中的引领带动作用,大力开展贫困村农产品进机关学校、进企业、进园区、进社区、进商超、进电商、进电视、进深加工等产销对接“八进”行动,打通贫困村农产品销路,找准贫困群众增收门路。发挥电商平台作用,开通“蒙城好物”抖音官方号和京东特色蒙城馆,推动扶贫产品线上销售。启动“快递进村”工程,实现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快递网点全覆盖,推动物流快递与农村电商网点融合发展。借助龙虾·荷花节、耕读·莲藕文化节等重大活动,组织各乡镇积极参加农贸会、展销会,专设消费扶贫展区,集中推介、展示、销售特色农产品。

扶贫产品走向消费者,既需要政府引导和平台对接,更需要苦练“内功”,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供给能力,实现消费者和贫困群众“双赢”。蒙城县发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对产业扶贫的辐射带动作用,支持各乡镇农副产品生产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,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。(武长鹏 王浩)

架起消费扶贫的桥梁

一头连着贫困地区和贫困户,一头连着广阔的消费市场,消费扶贫在两者之间架起桥梁,有效化解农特产品卖难问题,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、巩固脱贫成果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。

消费扶贫兼具市场性和公益性,但本质上是一种商品交换行为,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。当前,在消费扶贫领域也面临一些痛点、难点和堵点,比如生产规模小、经营分散、产品质量参差、物流成本高昂以及缺乏长效机制等诸多问题,导致不少企业和平台开展的消费扶贫成为“一锤子买卖”,影响了消费扶贫的质量和效率,不利于消费扶贫持续长久开展。

要实现消费扶贫更精准更长效,首先必须保证扶贫产品的品质和特色,不能因为是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产品和服务就降低要求,只有品质信得过,才能让消费可持续。要确保扶贫产品的质量,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品牌建设,确保农特产品的安全和品质;另一方面,需要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坚持诚信经营、质量优先,真正为消费者提供信得过的产品和服务,最终实现消费扶贫的多方共赢。

同时,要让消费扶贫走得好、行得稳,还必须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和配套设施建设,从供应链、销售途径和服务流通网点建设等方面用力,确保扶贫产品出得去、销得好、卖得久。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大多地处偏远、交通条件滞后的现状,必须大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,切实打通流通梗阻、提升流通效率。同时,大力发展农村电商,提升农特产品上行能力。此外,还需要培养一支懂生产、懂品牌、懂市场、懂营销、懂标准的农村农产品销售队伍,不断拓展销售渠道,切实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大市场。(张敬波)

农展会变收成为收入

“大爷,您这鸡蛋看着真漂亮。”

“那肯定的,这是我家土鸡下的蛋,不仅好看还好吃。”

抗疫消费扶贫,助力脱贫攻坚行动。日前,在长丰县韩岗社区扶贫驿站一个生产基地,一条醒目的横幅下摆放着一排农产品,由下塘镇工会、扶贫工作站组织的消费扶贫活动正在举行。来自下塘镇的二三十名工会会员,现场购买贫困户种养殖的龙虾、鸡蛋、土鸡、黄鳝、稻虾米、花生、南瓜等农副产品。一个半小时内,贫困户们带来的农产品已经销售大半。

“我这次带来的有鸡、有花生,卖得不错,价格很好,能卖到六七百块钱。”一上午忙个不停的韩岗社区居民李光定说。

据介绍,今年以来,为打好消费扶贫“组合拳”,长丰县通过开展贫困户农产品展销会、旅游 消费扶贫、社会力量消费扶贫、线上消费扶贫等多种形式,动员社会各界力量,帮助贫困村、贫困户销售农产品。

为促进消费扶贫,长丰县各乡镇一边联系村“两委”干部帮贫困户采摘、配送农产品,一边联系镇域内企业、各机关单位及县城内餐饮酒店等,让贫困户种养的各种特色农产品直接走进餐馆、食堂,保证了贫困户农产品畅销,增加了贫困户收入,也让消费者吃上了“特色土菜”。同时通过联系苏果、世纪华联、宜家生活等大型便民超市,将贫困户种植的绿色无公害瓜果蔬菜直接送往超市货架,为贫困户开辟了一条增收渠道,也让县城居民买到放心的“绿色菜”。

“群众手里有货无销路,城里人手里有钱却无买路,这就要政府来搭台唱戏。”在消费扶贫活动现场,水湖镇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说。为帮助贫困户农产品变商品,收成变收入,水湖镇不定期举办贫困户农产品展销会,大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,以消费扶贫模式,形成固定的“贫困户土特产集市”,促进贫困户增收。在水湖镇第一届贫困户农产品展销会中,全镇300多名镇村干部变身“买卖吆喝达人”,为贫困户种养的各种特色农产品吆喝售卖,当天销售额达6万余元。(许根宏)

小菜园变成小“财源”

“这是我自家菜园里种的豆角、茄子,摘回家后,晒了三四天,现在拿过来,让村里在网上帮我卖。”9月9日上午,青阳县朱备镇江村村68岁的贫困户曹友芝挎着小竹篮,来到村公益扶贫农特产品销售中心,准备将她这几天积攒的土特产给卖出去。

“2斤干豆角、3斤干茄子,一共20来块钱。”销售中心代理人陈立告诉记者,曹大姐每个星期都要送来自己亲手做的农家土特产。“积少成多,这两年,曹大姐就这一项每年增收8000元左右。”

两年多来,曹友芝跑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设在村里的公益扶贫农特产品销售中心。她说自己和老伴年纪大了,不能从事体力劳动,只能打理自家的菜园子。自从村里有了公益扶贫农特产品销售中心,她家里的小菜园变成了小财源。

现在,在朱备镇,像曹友芝这样把家里菜园地里吃不完的菜蔬,拿到中心在网上销售的农户还有很多。

“农户家的老母鸡、土鸡蛋、茶叶、干笋、干夹角、葛粉、蜂蜜、粉丝等 ,都是这里的畅销品。前两天,贫困户汪友兰拿来的50个土鸡蛋,很快卖了出去。”陈立告诉记者。

2008年,陈立回乡创业,随着自己的企业发展越来越好,他想用实际行动来感恩回馈社会。

“我们镇生态土特产资源很丰富,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念头很强烈,但是苦于没有销售渠道,手里的土特产卖不出去,贫困户的很多‘宝贝’无法发挥它的价值。”于是,陈立多次与镇村领导沟通,经过长期酝酿,决定为贫困户的农特产品做销售代理。

在镇政府的支持下,陈立在江村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点的基础上,成立了朱备镇公益扶贫农特产品销售中心,通过采用“电商企业 专业合作社 贫困户”网络销售模式,助力贫困群众精准脱贫。

“为了更好地发挥电商扶贫的作用,我们组织各村扶贫专干帮助贫困户与销售中心进行对接。”朱备镇扶贫专职副书记施海鹏告诉记者。该镇组织各村扶贫专干走村入户,然后登记、拍照、上传图片,将信息输送到销售中心的网店平台。“去年,全镇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超过50万元,农户足不出户就能增收。”(徐建)